I4Jo_SunnY
Always dream. Always explore.
Sunny的小站

现代西方哲学入门【1】现代性与生存真理

全文14055字,阅读约需40分钟

一、前言

西方哲学自古希腊时代以来一直是思想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漫长而丰富多彩的历史。然而,当我们讨论现代西方哲学时,我们进入了一个特殊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哲学思想在近几个世纪内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和演进。本系列文章旨在探讨现代西方哲学的发展历史,其中特别关注弗里德里希·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等哲学巨匠的思想,而其中一位特别值得关注的哲学家是克尔凯郭尔(Søren Kierkegaard)。

作为系列的开篇,本篇我们主要是先来理清楚现代西方哲学的开端和脉络,并简单的分享一下克尔凯郭尔的存在主义。

二、何谓“现代”

2.1 广义与狭义中的“现代”

要理解现代西方哲学,我们首先要理解“现代”这个概念。大家可能最初接受哲学会感到一个困惑,就是会发现哲学上的概念用法非常的复杂。因为它常常会有一些词语有广义的和狭义的运用。所以在这里,有个很简单的方法来教给大家:就是当我们对概念感到困惑的时候,我们首先问问自己“它的反概念是什么?”。

https://www.gnt007484.cn/wp-content/uploads/2023/10/ModernPhilosophy-1-1024x419.png

广义上的古代

所以我们说“现代”这个词,这个历史哲学的概念的时候,什么是广义上的现代呢?它的反概念对应的是广义上的古代,也就是当我们谈一个著名的思想史的命题“古今之争”时,那这个时候我们运用的就同时是广义的古代和广义的现代。也就是说古代同样具有广义和狭义,而什么是“狭义”上的古代呢?狭义上的古代,在学界一般被认为是相对于中世纪之前的年代(中世纪:5~15世纪,是欧洲历史古典时代与近现代的中间时期)。所以这个时候我们来看古代概念,广义上来说它其实包含了古代希腊,古代罗马和中世纪。这也就是说在现代兴起之时,历史发生了一次根本的断裂,这次断裂是如此的根本,以至于之前的区分、之前的转变都不是那么重要,都可以放在一起来谈,甚至于我们除了古今之外的部分东西方的差别,也可以归于古今的差别。

https://www.gnt007484.cn/wp-content/uploads/2023/10/ModernPhilosophy-2-1024x223.png

广义上的现代

这也就意味着人类思想文明的一个断裂,这样一个断裂开始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经过所谓的早期现代(15~17世纪),从17世纪以来经过科学革命和政治革命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那这整个的时代我们把它称之为“现代”,这样的一个现代,它伴随着现代的西欧,开始了它的全球的扩张,把全球纳入到、卷入到一个现代性的体系。这个意义上现代性的发生可以说是一个改天换地的举动,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天和地的含义都发生了变化,这里面的根本的断裂在于所谓的“人本主义”的发生。人本主义(Humanism)这个词也可以被翻译为人道主义、人文主义,这三个的翻译也都是对的,只是它们适用于不同的语境。而这三者当中最根本的则是所谓的“人本主义”,因为现代的发生它的一个基本的特点就是人脱离于传统的,或者古代的那样一个超越性秩序的规范——人要为自己立法,人要为自己去探寻知识,去征服世界。这个是现代人的事业,大家也可以理解为什么现代开始了大航海时代,开始了工业化的时代,开启了自由民主的革命,现代开启了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的方方面面的开采和利用。现在我们在谈论西方现代哲学的时候,其实主要采取的是广义上的现代概念,这样的一个反思性的广义上的现代概念我们又称之为“现代性”,也就是现代生活的总体的特征。可以说古代世界都是一个人在一个存在秩序当中占有一个关键的地位,但是在人之上还有更高的存在者,或者有不取决于人的权力和权能的宇宙秩序的时代。东方我们称之为天道,西方我们称之为上帝,或者自然。人的自我立法,康德(1724~1804,古典哲学创始人)所谓的人为自然立法、人为自身立法这就是典型的现代性命题。这是属于现代的伟业,但现代同样也带来了现代的阴暗面。

而我们谈论现代西方哲学,就有很大程度上要去谈论现代的阴暗面。这也就要谈回狭义上的现代概念,那么回到上文所说的诀窍,狭义上的现代的反概念可以说有两个。

一个是所谓的近代,大家在读西方哲学或历史时都会遇到近代和现代的区别,那这个近代其实是我们前面讲的广义现代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大约从17世纪到19世纪中叶。而狭义上的现代开始于19世纪中叶大约到20世纪60年代。大家就可以看出这个狭义上的现代,它其实是不同于经典的现代的一个时代。这个时代的思想特征很大程度上恰恰是针对着现代性的成果而去的,是看到了现代性成功之后的阴暗面。

狭义现代的另外一个反概念也就是所谓的当代,或者有一段时间我们也称之为后现代,这个大约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

2.2 现代哲学的开端

小结一下就是,我们需要兼顾现代的广狭两义,而就思想时期而言,我们谈的是狭义上的现代。从哲学的角度来说,这个时期可以称为“后形而上学时期”,这是一个反叛和解构传统西方哲学的思想时期。这种反叛和解构并非单纯的思想游戏,而是有着对现实的关切,是对现代性问题的反思,尤其针对现代性的阴暗面。

现代西方哲学的基本主题可以概括为“后形而上学”与“现代性反思”,并且这两方面是根本相关的。讲到这里大家可能也有有点理解为什么对现代西方哲学的学习,它不单纯是对知识的学习,它关系到我们对自身处境的理解,对于自身现实的理解。因为我们仍然身处在这样的现代性之中,包括他的成就和他的后果。

2.3 现代哲学的基本脉络

和总体形而上学特征相应,现代西方哲学没有一个类似于苏格拉底之于古典希腊、之于古代哲学,笛卡尔之于近代西方的开端性人物。他的开端也是多元的,比如我们可以举出马克思(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一)、叔本华(唯意志论创始人)、克尔凯郭尔(现代存在主义哲学创始人)、尼采(存在主义与后现代的重要人物),以及稍微后面一点的弗洛伊德(心理分析学派创始人)。可以说这些都是具有开端意义的人物,而所有这些人物,我们又可以找出两个共同点。这是为了在多元之中再给大家理出一个基本的线索。一是这些人都活跃在学院之外,是非学院的哲学家。二是这些人除了克尔凯郭尔都活跃在德语区。而且就算是克尔凯郭尔他的哲学其实也发生于德语哲学的语境当中,他的老师都是黑格尔主义者或黑格尔的批判者,他写完博士论文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跑去柏林求学,去听谢林的课。所以大家可以看到这位丹麦哲学家,其实他也可以说是一个德语世界的哲学家。并且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克尔凯郭尔很长一段时间也被冷落,甚至于被遗忘,而首先重视他的其实是德语世界的思想者,是那些被称为存在主义的思想家:雅斯贝尔斯、海德格尔这样的人。

我们所谈的现代西方哲学时期,它有个很有趣的特点就是它的发端,从19世纪中叶以来的这些人物他们都是非学院派。好像这是思想的断裂期必然会有的一个现象,但是到了20世纪之后,大部分我们所熟知的流派(现象学、存在主义、分析哲学、批判理论等等)仿佛又进入了学院。并且在开始的时候,它们都有一种反经院哲学,或者反学院哲学的姿态。此外,他们都发端于德国哲学。简单来说就是现代西方哲学它不但有这个时期的划分,它还有一张地图,从端点一头的德国发展到法国,形成了后来所谓的战后法国理论。这个是欧陆一脉哲学的主要形态,它主要关注社会和个体的生存问题,非常的有现实感。

 

那么如果说还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可以用来界定19世纪下半叶的这些思想人物,那就是“反黑格尔”。这当然是一个大略的说法,因为对于所有的这些思想家,反黑格尔的含义其实是不同的,反黑格尔的姿态也是不同的。

https://www.gnt007484.cn/wp-content/uploads/2023/10/ModernPhilosophy-3-1024x655.png

总之,黑格尔是我们讲现代西方哲学时候的一个基本背景。因此严格来说,我们在讲现代西方哲学之前得稍微了解一下黑格尔。

另一方面,黑格尔对于现代西方哲学又有非常重要的另一层含义。就是黑格尔这位历史上最大的理性主义者,理性主义者这个名头对于黑格尔来说既是盛名,也是骂名。

反他的人、推崇他的人都因为他至大无外的理性主义。但如果我们仔细去看,黑格尔的理性主义是试图改造理性概念,来把一切非理性的要素纳入理性范围内,所以他成就了西方哲学史上最大的体系。这个意义上的黑格尔他也成了非理性主义的一个重要来源。所以现代西方哲学从另一个视角来看,它又是黑格尔的至大无外的体系发生碎裂的过程。

黑格尔的重要和反黑格尔的重要它其实都在于一个要点,所谓反形而上学还只是这个要点的表现。这个要点就是对于现代性的思想姿态,黑格尔是一个充分看到了现代性阴暗面的思想家,他是一个试图通过把这些非理性主义的要素纳入到他的理性主义的体系,并通过他的体系去化解现代性的种种分裂的这么一位思想家。在这个意义上,黑格尔是一位看透了现代性本质,但是试图挽救现代性方案的思想家。

而之所以在19世纪中叶会发生黑格尔主义的断裂,发生反黑格尔主义的现代西方哲学的兴起,就是因为思想家们不再能够满足于现代性的规划。因此现代西方哲学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有着根本重要的一个思想时期。

三、生存与真理

3.1 克尔凯郭尔的个体性与主观真理说

https://www.gnt007484.cn/wp-content/uploads/2023/10/ModernPhilosophy-4.png

谈起克尔凯郭尔,很多人都会对这个名字感到陌生。但如果说起同时期的另一位著名人物马克思,那么脑海里就会窜出很多关于马克思的概念。

比较有意思的一点是,他们两位都是5月5日生日,并且后来他们都在柏林求学,还都在同一间教室里听了谢林的课。这两个人好像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5月5号出生的人似乎都喜欢谈现实的生命,可其实除此之外,他俩没有什么共同点。

甚至与对于真正的哲学思想来说,他们的道路正好是歧出的。无论是对于现实还是对于生命,他们的理解都是不同的。这是哲学非常有趣的地方,好像他们在关心着同一件事情,都在关心现实的生命。但其实他们对于这个短语当中的两个名词的理解都是不同的。而究其根本在于他们对现实的理解不同,他们都反对黑格尔的现实概念,只不过一个对黑格尔保持着最高的敬意,马克思一直把黑格尔视为自己的老师;另一个克尔凯郭尔则像叔本华一样对之倍感厌恶,克尔凯郭尔对黑格尔的厌恶可以说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可以和叔本华相提并论的程度。

那么黑格尔眼中的现实,有一句著名的话可以用来表达他的理解,这就是广泛的被错误翻译并且以这个错误翻译形式广泛流传的“存在即合理”这个词。

事实上这个词,这个表达它在德语里面,它真正合格的翻译是“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这个才是黑格尔的原话的严格翻译,也就是说黑格尔心目中的现实离不开理性。

而马克思心中的现实是社会关系,所以他说他要把哲学颠倒过来,之前的哲学家都是头脑里面去讲合理性,马克思要在现实中去创造合理的社会关系。

而克尔凯郭尔的现实是个体生存,这个是他大大的不同于黑格尔、不同于马克思的地方。也因此马克思被我们大家记得,而克尔凯郭尔他虽然影响了几代西方思想家,甚至于被称之为“存在主义之父”,可是知道他的人其实非常少。所以他们的生日,也往往只是对其中一个人的纪念。可是如果我们要理解19世纪中叶的思想情形,要理解现代西方哲学的基本动机,那克尔凯郭尔同样不容忽视。

克尔凯郭尔是为摄人心魄的思想家,可是他的书却并不容易读。

一方面他的行文缺少克制,常常流于冗长,他写的文字非常非常多,甚至于被戏称为“打字机”,好像打印机一样日夜不停的写作。他之所以能写这么多当然是因为他思想的激情,但也因为他的行文其实不像学院派的写作,他是缺乏节制的,让人很难窥得他思想的全貌。他真正出版的第一本书是他的博士论文,叫《论反讽概念》,这本书是对于苏格拉底的研究,我们往下会谈到他的思想的整体,大家就会看到仿佛处处都有苏格拉底的影子,他又被成为丹麦的苏格拉底,这是克尔凯郭尔思想非常有趣的一个特点。如果对比于尼采,大家也会发现苏格拉底对于尼采同样的根本。当然尼采对苏格拉底的态度要暧昧得多,但无论如何我们会发现在现代西方哲学的开端处,苏格拉底其实在这两位思想家身上仿佛如影随形、仿佛道成肉身,这也是一个我们值得去注意的点。继续回到我们的主线,克尔凯郭尔的论文就因为文体不羁而被批评,可如果我们对比他后来的著作就会发现,这篇对苏格拉底的别具一格的解释,它毕竟是一篇博士论文,它已经是克尔凯郭尔一生写过的最规矩的作品了。但即便如此,当这篇博士论文交到哥本哈根大学校长的手里后,校长还是很生气并做了严厉的批判,说他的文章是那么的让人感到不舒服,一是冗长,二是做作。那大家也可以从这里看出克尔凯郭尔为什么难读,这个是写作风格上的原因。

另一方面更困难则是他非常喜欢用假名写作,而且不是一个假名。他用了一连串的假名不断地变换,并且很有趣的是他的假名之间还会有某种联系,假名套着假名。甚至于他在一本叫做《重复》的书里面还请所有的这些假名坐在一起喝酒谈笑风生。这就使得解释克尔凯郭尔的著作面临很大的困难,我们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他为什么要用假名。那么这里面有三点原因:既有时代风尚的原因;也有他个人癖好的原因;更有思想本身的原因。

就时代风尚而言,克尔凯郭尔可以说承浪漫派之余意。他喜欢这样用一种游戏的方式来写作,其实是浪漫主义惯用的手法。

另一方面是他个人癖好的原因,1843年克尔凯郭尔出版了他的代表作《非此即彼》,这本书他是匿名出版的。他不但匿名出版,而且装模做样的在报纸上发表文章称自己是不本书的作者,并且在后来还连续在报纸上刊登了数篇关于本书的争论和批判文章,自己与自己在报纸上公开辩论,公开讨论这本书。可以说是同早年毕加索一样的营销学好手了。

不过话说回来,即使不进行这种营销《非此即彼》本身也可以说是一部极为有趣的作品,因为它有一个根本的结构,就和这个书名相关。之所以写完“非此”要写“即彼”,是为了拒绝融合。

可以说这本书像唱片一样,有A面有B面,之所以写完A面要去写B面,是因为要拒绝融AB面于一体的C面。这个其实是在反黑格尔的辩证法,黑格尔的辩证法从正题开始,然后提出一个反题,提出反题之后还要达到一个合题。那么这个意义上,正题又复返,只不过正题要把反题容纳于自身,这个就是黑格尔的“正反合”。

而克尔凯郭尔思想和写作的精华就在于他拒绝合题,并且在他看来真正严肃的恰恰在于我们生存当中的有一些基本问题是没有合题的。比如结婚还是不结婚,能够结婚仿佛没结婚吗?那这恐怕就失去了真正的严肃性。我们生活中真正重要的问题,它的困难就在于它没有合题。

最最重要的是他思想本身的原因,他在另外一本厚厚的大书叫《最后的、非科学性的附言》中阐述的很清楚,这也是他的一个哲学的代表作。这本书里面有单独的一篇叫《当代丹麦文学之努力一瞥》,里面对“非此即彼”展开了解释。他说根本的在于他对主观真理和客观真理的区分,这是一个需要记一下真正的要点。

那么什么叫客观真理,什么叫主观真理,这个词听起来让人非常的费解。难道真理不都是客观的吗?既然是主观的那还能叫真理吗?

所谓客观真理这个很好理解对吧,就是没有主体差异可言的知识,这个知识中包含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可是克尔凯郭尔说知识的客观性也造成了它的无关痛痒,它不能触动我,和我这个个体的生命无关。

这是一个非常发人深省的观点,我们今天所谓的知识,在学校中学习努力积累到的知识,难道不都是一些客观知识吗?那么相应的克尔凯郭尔提出了主观真理说,所谓主观真理,它又称之为内心性的真理,这种意义上的真理不在于命题陈述上的真假,而在于它是否内在的塑造了我们的个体生命。

其实稍微了解西方思想史的朋友可能对这个概念并不陌生,这既是苏格拉底的真理概念,也是《圣经》里面耶稣的真理概念。当《圣经》里面说它就是道路真理生命的时候,这个真理显然不是一个和主体性无关的真理。而当苏格拉底在雅典市场上和青年进行谈话的时候,他的真理概念同样也不是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客观的真理概念。

在实证科学大踏步前进、技术突飞猛进、工业高速发展的19世纪中叶,克尔凯郭尔说:“当今时代的不幸恰恰在于,它知道的太多,但却忘记了何谓生存,何谓内心性。”。由此克尔凯郭尔点出了他的思想的另一个关键概念,就是“生存”。

生存(Existence)可以说是克尔凯郭尔的真正的核心概念,贯穿他一生的著作和一生的思想,他也因此被成为“存在主义之父”。这里我们要稍微谈一点学术化的话题,但这个话题很有意思,就是我们习惯的词语,所谓的这个“存在主义”,其实它是一个错误的翻译,Existentialismus它的词根就是Existence,所以正确的译法应该是“生存主义”。从这个角度大家应该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克尔凯郭尔被称为这个存在主义或生存主义之父。

那他的“生存”是生命意思呢?我们不是每个人都在生存吗?克尔凯郭尔所谓的生存,针对的是生活中所谓的“木偶人”的自我逃避。在他看来,我们生活中大多数人其实是在做“木偶人”,我们在自我逃避,因为面对自我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情。克尔凯郭尔说:“没人,没有一个人敢说‘我’”,生活中当然我们都在说“我”对吧,今天我要去上班、我要吃饭等等等等,他之所以称这个“我”为“木偶人”,就是上面有牵线,这个“我”其实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汇合,他没有真正成为那个独特的“我”。他说所有人都在“按原则办事”,这个我想大家都很有体会,经常会在工作或者生活上听见这件事原则上该怎么办,规则是什么,这个是现代生活的常态。当然它带来了现代生活的规范性,但是它带来巨大的问题,就是我们这个“我”丧失了,丧失到看起来有客观性的规则和知识当中去了。

克尔凯郭尔的生存概念我把它概括为四个要素:

一是个体,生存只能是每一个个体的生存,不能有别人代劳。再好的亲人,再好的爱人不能为我代劳,更不能被某些普遍的原则代劳。

二是决断,决断这个概念所反对的是一种所谓的客观性假象,克尔凯郭尔说大多数体系制造者与体系之间的关系“就像一个人建造了一座巨大的城堡,但他本人却住在旁边的谷仓里”,他说我们对待哲学,对待真正严肃的生命问题我们发展出一整套的学说,可是我们自己的生活方式,却没有因此而被改变。

所以他非常的瞧不上黑格尔,他说黑格尔写完《逻辑学》之后,如果在最后补上一句:这么庞大的体系多么美妙,但是它是一个笑话。他说如果黑格尔加了这么一句话的话,那黑格尔就是最伟大的思想家了,这当然是对黑格尔的辛辣的嘲讽。那为什么会这样说呢?

这里还有一个根本的原因,这个同样是针对黑格尔说的,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序言写道“密涅瓦的猫头鹰总是在黄昏起飞”,也就是说只有当历史完成了,哲学才能真的理解它。而克尔凯郭尔说“生命只能回顾性的被理解”,因为只有当我们回顾的时候,生命才完成、才成为一个可以被理解的形态、可以成为知识的对象。

他说这没错,可是不要忘了“我们只能向前活着”,这简单的一个时间性的关系,里面道出了所谓存在主义或者生存主义哲学的关键,“我们只能向前或者”,那这个意义上我们永远无法客观的理解生命本身。因为如果我们要理解生命,我们必须进入生命,而生命本身一直在向前进行,它不是一个稳定的既定的形态。这是他的“决断”概念的第一层含义,就是针对客观性假象,当我们在面临生活的选择的时候,我们不要以为可以通过原则、通过知识来帮我们做出决断。如果我们做出一个选择仅仅是因为这样做能够得到所有的理性的证明,那克尔凯郭尔说“我们就错失了真正的决断”。那他之所以着重决断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他拒绝黑格尔意义上的合题,因此他要求非此即彼必须作出决断,

因此他的生存概念还有第三个根本的词汇叫做“跳跃”。跳跃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当我们做出选择的时候,这个时候它本身就是一个断裂性的生存事件。它不是连续性的推理,所以决断它必定是一种跳跃。在这个跳跃当中我们才存在为个体,我们才享有生存的自由。

第四点就是激情,可以说贯穿着克尔凯郭尔思想的是他的生存的激情,决断也好、跳跃也好,都是生存激情的现实表达。克尔凯郭尔在这个意义上反思哲学写作本身,这个是非常有趣的一点,我们恐怕读了非常多的哲学书,但是没有去想过怎么样去写作哲学才是恰当的,那在克尔凯郭尔看来,哲学所传达的只能是它所谓的主观真理。因为哲学这个意义上作为爱智慧的学问,要和我们的生存有关,这个意义上这种真理只能以主观性的形态与我相关,激发我的生存激情。

他也在这个意义上区分间接的沟通和说教。什么叫说教呢,说教就是直接的传达,那么克尔凯郭尔在他的写作当中,他除了写哲学性的著作之外,他还写了很多的讲演和布道词,那么这些作品都是用真名写作的,对他来说是说教性的。什么叫说教,就是预设了读者和他有着同样的信仰立场,只有以这个为前提才能说教。

而他的哲学著作则采用假名写作,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完成间接沟通。什么叫间接沟通呢,这个其实就是苏格拉底式的辩证法。苏格拉底在《申辩篇》里说“我不是任何人的老师”,他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他说“我只是灵魂的助产士”,一场对话所得出的哲学结论是这个青年的灵魂自己孕生的产物(“知识不是灌输给人的,而是人们原来就已经有的”),那么这个意义上克尔凯郭尔也把自己的哲学写作理解为一种苏格拉底式的灵魂助产,他做的是一种间接的沟通,而不是直接的说教。不是告诉你我克尔凯郭尔怎么想,而是站在对话者的立场上,站在他试图去说服的人的立场上,去演绎他的立场,完成克尔凯郭尔所要完成的沟通。

所以克尔凯郭尔的写作也可以分为两个时期,从1843年到1846年的假名写作时期,他流传于后世的最有意思的哲学性作品就写于这个时期。第二个时期是从1847年到1855年所谓的基督教时期,大体来说所有启示性训导都用真名发表,而哲学性论述都是用假名发表的。

事实上这仍然延续了苏格拉底式对话的哲学理解,这个意义上的哲学不是命题性客观真理体系,不是黑格尔所要达到的科学,而是带来灵魂转向的对话。对于苏格拉底来说,如果一场对话没有触及到对话者的灵魂,让他没有发生一种灵魂转向,或是让他没有顿悟到自己之前所持的观点是成问题的,那么这场对话就没有真正的发生,这才是哲学!

3.2 生存境界说

克尔凯郭尔的思想我们在总括上可以说有一个大体上的形态,这个形态我们理解为他的“生存境界说”。也就是说克尔凯郭尔主要谈了不同的生存境界,他认为人在通向上帝的道路上可能经历3个认识自己存在的阶段,也是人的存在的三个层次、境界,是人的三种不同生活方式。对这三个阶段的论述,构成了克尔凯郭尔哲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第一阶段为审美阶段,是直接性的境界;第二阶段为伦理阶段,是过渡境界;第三阶段为宗教阶段,是最高境界。

而他对生存境界的谈法,实际上在做一种生存实验。那我们都知道哲学上有很多的思想实验,克尔凯郭尔的则是检验何种生活方式能在最大程度上激发生存的激情。

因为只有激发生存激情的生存形式,在他这里才是真正有真理性的。

所以让我们回到《非此即彼》这本书,虽然这本书在当时也是招致了很多的诋毁和不解,但最终还是让克尔凯郭尔成为了当时丹麦思想界和文学界内一颗不可忽视的新星。而他本人对这本书的评价也颇为有趣,他说“这本书如果有任何优点,它在本质上一定在于不给出结论,而是把一切转化为内心性”。这里的内心性也就是他所谓的主观真理的概念,他要做的不是关于生活方式和生命态度的客观谈论。这可能是我们大家对现代西方哲学感兴趣可能首先想要得到的东西,去看一看、学一学这些哲学家们,这些被载入史册的思想家们,他们对于生命究竟是怎么谈的。

但克尔凯郭尔会说,这一开始就错失了关于生存、关于哲学的真正的态度。克尔凯郭尔说我们要站在采取这种生命态度的人的立场上说话,同样,作为读者我们要去代入这样的立场才能真正读懂克尔凯郭尔的书。也因此他的这本书题为《非此即彼》,这本书分为A和B两部分,这两部分又是如此的对立、如此的相互冲突,这本书主要来谈的内容我们也可以分为两部分:

上卷的A面谈的是审美生存的境界,它是审美生存者的一个信仰自白,他尤其谈的是爱情。为什么一本哲学的书他会在其中大谈爱情,其实是因为克尔凯郭尔真正感兴趣的是生存和生存的激情。而在普遍的日常生活中,最能让人感受到生存之激情的生活,我想爱情绝对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条,而且对于生活中的很大一部分人来说,他甚至是自己体验过的、唯一有激情性质的事件,所以克尔凯郭尔要谈爱情。那什么是爱情呢?克尔凯郭尔说“爱情是要追逐而非占有”,不过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说这是我的女/男朋友,或者进一步这是我的爱人,但在克尔凯郭尔看来这就很危险了。因为这里面已经表露出了一种占有的态度,指这是“我的”,一旦有这种占有的态度,那就意味着追逐的终结。而至高的爱情,它是永恒的追逐,要投入在每一个美丽的瞬间,这是爱情的迷人之处。这个意义上爱情的生活他称之为审美的生存,它不受道德的约束,也是这种生存形式的让人激动的一面,同时也是这种生存形式蕴含危险的一面。

这里的危险我们可以从书中《诱惑者日记》这篇中读到,因为这篇其实讲的是一位男青年如何引诱一位女青年,引诱她而又不占有她,在引诱的高潮抛弃她,其实换个词也就是我们现在理解的PUA。所以这样一部PUA经典可以说是克尔凯郭尔爱情观的最为赤裸的表达,在古典的文学里面其实一般人没有这样的勇气以这样的方式来呈现这种情爱的游戏,比如里面有这样一段话,他说“他知道怎样去引诱一个女孩,去吸引她,而没有想要去在更严格的意义上占有她。我能够想象,他知道怎样去把一个女孩的情感引向至高点,他确定她会为他奉献一切。当事情走到这一步的时候,他就中断了,不会从他这边发生哪怕最微渺的趋近、不会落出一个关于爱的词,更不用说一种宣告、一种诺言了。”,克尔凯郭尔认为情爱游戏的极致恰恰是在这个最高点上拒绝诺言,而他之所以能如此肆无忌惮的非道德的描绘这样一场情爱游戏是因为他用假名写作。这个意义上讲假名写作也是作者的一种自我庇护,所以关于这个世界的很多隐秘的真理我们可以从各种大家作品中所描绘的体验中去寻找。因为如果作者本人没有这样的体验,或者他本人没有理解这种生存形式,那他是写不到这么精彩的。

下卷的B面则和上卷非常的不同,谈论的是伦理生存的境界。这也是克尔凯郭尔文字非常有趣的一点,当他以不同的人物形象来写作的时候,用不同的假名来写作的时候,他的文字也为之一变,他会有另一种色彩。而下卷的内容讲的是一位法官,他在语重心长的给A面的作者去写信,所以它变成了一个伦理的教导。这个法官说“你所喜欢的是最初的盲目钟爱”,他说你不是喜欢爱情的激情吗?可是那个爱情的激情发生的瞬间,其实是一种盲目的钟爱,因为它没有理由。如果爱情的发生它是有充足的理由的,那么恐怕它就不能够激起我们如此强烈的生存的激情。这个法官接着说“你喜爱偶然的东西。一个处在一种令人感兴趣的处境中的美丽女孩的一丝微笑,眼目偷窥的一瞥,这是你所追猎的东西,这是你漫无目的的幻相所具的动机”,所以对爱情的这种痴迷本质上在痴迷于那个不可把抓的偶然性,这位法官也是在劝诫A面的作者,你的爱欲的激情说白了,无非是这样一种对于偶然的执念。如果一个爱情是有合理性论证的,是根据各方面的安排的,那么我们恐怕会觉得索然无味,我们对爱情的这样的激情就在于它的偶然性的发生。

而除此之外还有非常有趣的一点就是B面对A面的解剖恰恰切中了后来存在主义的基本观点,至少是存在主义在20世纪的流行形式的基本观点。

B面对A面说“你的生活变成了对于‘去生活’的纯粹的尝试性努力”,后来海德格尔有句名言“生存先于本质”跟这句话也是映照上的。

“去生活”这也是后来存在主义尤其强调的一点,即拒绝社会给个人的任何的界定,去活成自己。

其实这在克尔凯郭尔的审美生存里面已经表现出来了,而他的伦理生存的代表(这位法官)其实已经对他做出了剖析,他说“你也许会回答说,比起去奔驶在烦琐之铁轨伤并且像原子一样没有条理的迷失在社会生命群落中,你这样的生活总还是要更好些吧”。这个论证我想大家也不会陌生,我们会觉得体制内的生活太无聊了,好像一眼就看到了生命的终点。

但我们要知道克尔凯郭尔并未简单停留于审美阶段,可是我们也要注意提防另一种倾向,就是以为从审美阶段到伦理阶段是一种简单的上升。可能我们读书时先读的上卷再读的下卷会留下这种印象,其实,克尔凯郭尔自己的生活不但有着审美阶段的要素,也对伦理要素有着深刻的理解。

因为他也曾经像A面那样引诱了一位女青年,并在定下婚约之后毁约了。而且他也高度评价这种生活时充满激情的,不但充满激情,对他来说更重要的是这份生活也是真诚的,只不过这种真诚会引向绝望。我想陶醉于爱欲游戏的人都会有这种感受,这种爱欲游戏恐怕很难有真正的满足可言。

而B面则是伦理生存的布道者和实践者,和轻快的爱情相应的是严肃的婚姻。所以A面的主题是爱情,B面的主题是婚姻。B要为生活确立稳固性,那么很有趣的是,如果我们撇开两种生存形式的差异去看,这位法官有着一个非常有说服力的论证。引诱者为自己的生存形式辩护就是强调他要生存的激情,他受不了婚姻就是因为婚姻把激情从追逐变成了占有,于是成了一种虚伪的生存。而法官是说“如果引诱者如此看重那个瞬间,那么就应该通向婚姻:在‘那最初的’之中,‘那整个的’是内蕴而隐秘的在场的”,也就是说如果那个瞬间真的如此的强大、如此的引人入胜,那么它其实应该足以包括一个人的一生。

我们反过来可以说爱欲追逐者之所以无限的追逐于爱欲就是因为他们对瞬间,对那个瞬间的体验还是不够的。如果那个瞬间足够的完满,那么它开端就是终点,当然这是一个理想的形式。

最终A和B对于“非此即彼”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这是两种根本不同的生存路径,或者说是两种生存境界。第一种叫审美的境界,第二种叫伦理的境界。为此克尔凯郭尔说了一段名言,他说“结婚,你会后悔;不结婚,你也会后悔;结婚或者不结婚,两者你都会后悔;要么你结婚要么你不结婚,两者你都会后悔。“,这个就是他想告诉我们的生存的荒谬性,两者无论你怎么选,你都会后悔。

而他之所以这么说,就是因为他强调这里没有合题,生命就是如此的非此即彼。那克尔凯郭尔自己的生命也遇到这样的一个情形,就是当他面对婚姻的时候,他遇上了一个彼此深爱的女孩,但就在他们订婚后,他突然的宣布退婚。可退婚之后,他后悔了,但是他又没有后悔,因为他的退婚在事实上是选择了另一种生活方式,他感到如果自己和这个心爱的女孩结婚,他就会过上一个平庸的中产阶级的生活,而只有在他退婚之后,他才成为了克尔凯郭尔。

生命也就是如此的悖谬,就在退婚这一年,他写完自己的博士论文《论反讽概念》,然后马不停蹄的奔向柏林,在柏林写了《非此即彼》,如此才成为克尔凯郭尔。

那在我们上面提到的《当代丹麦文学之努力一瞥》这篇文字中,他告诉我们“上卷是未能赢得生存的一种生存可能性”,它是一种生存可能性,但是它最终通向绝望。“一种应以伦理的方式加以改进的忧郁”,可是他也告诉我们,伦理的生存同样通向绝望。

所以我们千万不要以为可以简单的从A通向B,我们要理解克尔凯郭尔最终要谈的“信仰生存”。而要谈这个问题我们要转向他在同一年发表的另一本书叫《恐惧与战栗》。

那么谈起宗教,我们就会想起各种信条,而克尔凯郭尔的特别就在于他是将其作为一种生存形式来谈的,是一种生存的境界。他重视的仍然是个体的生命激情、生存激情,这个意义上千万不要误解克尔凯郭尔作为一个基督教思想家的含义,他和我们通常理解的教会的教条是非常不一样的,他说“信仰就是一个悖谬。在这悖谬之中,孤独个体凌驾于普遍性之上”,这也就是说信仰根本上无法被教条化,信仰只能是孤独个体在自身当中的决断。这个意义上的孤独个体可不只是一个人性格孤僻,而是说当我们把一切普遍性的规则悬搁,当我们亲自去面对生存中的选择的时候,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就是孤独的个体。因为没有其他任何的支撑点,那么这个时候我们的生存激情才达到最高点。

那在《恐惧与战栗》这本书当中,他就用亚伯拉罕献祭以撒的故事为例,来讲这样一种信仰的生存。这里面对克尔凯郭尔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信仰里面带着这种强烈的生存激情,而这种生存激情里面内含的一个要素就是自我献祭。对于亚伯拉罕来说,献祭以撒是他对于自身生命当中最珍视的那个属于他的东西的献祭,而克尔凯郭尔也在这个意义上解释他对于自己婚约的悔弃,所以我说他是既后悔又不后悔。他是把这样一种婚约的悔弃理解为一种自我献祭,这听起来非常的狡辩,但是我想大家在生活中如果你仔细去体会你会发现有类似的情形,比如说你今天下午逃了课,逃课去看你爱看的书或者跑去隔壁听一位大家的公开课,那这个时候这个公开课对你来讲意义就不一样,因为你做出了牺牲,因为有了牺牲之后你的生存激情被调动起来,你对这堂课的投入也是别人无法想象的。

同样克尔凯郭尔后来的写作可以说是无法想象的,他在两三年之间写的东西,可能是绝大多数人一辈子写不出来的,不光是文字的激情,包括字数也是。这是因为他把自己对于未婚妻的抛弃理解为他的献祭,当完成这个献祭的时候他就以全部的生命激情来投入自己的思想工作、投入自己的写作、投入自己的文字,所以这个看起来的诡辩其实是那个时代的人都无法理解,一直到今天绝大多数人无法理解的克尔凯郭尔生存的秘密,即他对于信仰生存的解释。

这个意义上的信仰从根本上无法被教条化,信仰充满了绝望、激情、跳跃和决断,所有这些都是信仰的必然要素,克尔凯郭尔在信仰中达到了他所最为珍视的生存激情的顶点,这是我们理解克尔凯郭尔作为一位基督教思想家的要害。我们谈到基督教思想家往往会想起神学的教条,但是对于克尔凯郭尔来说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把看到生命激情的顶点是比爱情更加刺激的东西。这位19世纪最重要的基督教思想家也因此最为猛烈的批判教会,到这里我们就能够明白这一点,后期的克尔凯郭尔可以说和教会势不两立,因为教会在他看来就是丧失了生存激情的信仰。他越是赞美信仰的生存,他就越是痛恨教会,失去了生存激情的信仰在他看来是一种极端的虚假的形态,就好像婚姻之于爱情但是比婚姻之于爱情要严重的多,因为他是从至高的激情的顶点掉到最没有激情的对立面。

3.3 小结

最后我们来说一点点总结。首先,克尔凯郭尔思想的根本在于他的“生存境界说”,那么总共他谈了三种生存形式,审美的生存伦理的生存信仰的生存,贯穿三者的是生存的激情。第二点,审美生存和伦理生存这两个人生的AB面都通向绝望,无论是耽于爱欲的游戏,还是一头扎进婚姻的规则,在他看来最终都只有绝望。而信仰生存之为最高的生存形式同样不能摆脱悖谬,同样要在悖谬之中激发生存的最高激情。

克尔凯郭尔在一个变得日益客观化、规范化、群体化的时代呼唤个体生存的无限激情,我想这是克尔凯郭尔对我们每一个人的不朽的意义。所以面对克尔凯郭尔,我们会感到当世界步伐匆匆,还有一个人他搁浅在孤独自我的夜空。在这个意义上他是一个美丽的星辰、思想界的孤星,他的生命有着迈向成功的所有条件,他出生在富商家庭,他交往的都是那个时代的精英,可是他硬生生的活成了大时代中的多余人。他那种火一般的生存的激情怕是胜过了这个世界全部的喧嚣,他的世界就在他的自我的内部,就在他全部的生存的激情当中。我想克尔凯郭尔对我们是有启发的,也不枉我这一篇长篇累牍所整理的内容。

 

没有标签
首页      学习      现代西方哲学入门【1】现代性与生存真理

发表回复

textsms
account_circle
email

Sunny的小站

现代西方哲学入门【1】现代性与生存真理
全文14055字,阅读约需40分钟 一、前言 西方哲学自古希腊时代以来一直是思想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漫长而丰富多彩的历史。然而,当我们讨论现代西方哲学时,我们进入了一个特…
扫描二维码继续阅读
2023-10-06